close

余光中,(1928-)祖籍福建永春,生于江蘇南京,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(后 轉入廈門大學),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,次年赴台,就讀于台灣大學外文系。 1953年,與覃子豪、鐘鼎文等共創“藍星”詩社。后赴美進修,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。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,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。歷任台灣師範大學、台灣大學、政治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,並先後赴美講學四年,現任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。


 

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,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,即先西化后回歸。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,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、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。如他自己所述,“少年時代,筆尖所染, 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,便是泰晤士的河水。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。” 80年代后,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,把詩筆“伸 回那塊大陸“,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,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 切,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,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“回頭浪子”。 從詩歌藝術上看,余光中是個“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“。他的作品風格極 不統一,一般來說,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。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,一般 都顯得壯闊鏗鏘,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,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。著有 詩集《舟子的悲歌》、《藍色的羽毛》、《鐘乳石》,《萬聖節》、《白玉 苦瓜》等十余種


 

民國三十八年開始在廈門「星光」、「江聲」二報發表新詩及短評,四十三年與覃子豪、鍾鼎文、夏菁、鄧禹平等共創「藍星詩社」,先後主編「藍星週刊」、「現代文學」、「文星」詩頁、「藍星叢書」五種及「近代文學譯叢」十種、「現代文學」雙月刊、政大「大學英文讀本」、「中外文學」詩專號等。余光中的四十年文學生涯悠遠、遼闊深入,其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,堪稱雙絕;他還寫評論、做編輯、從事翻譯,其獨特的筆法,光耀中華文壇,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,對土地的關愛,以及對一切現代人、事、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。

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作品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 
頒文工會第一屆五四的「文學交流獎」。六月五日,獲頒中山大學「傑出教學獎」。六月六日,獲頒中華民國「斐陶斐傑出成就獎」。 六月二十八日,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有總會舉辦文華節,應邀前往發表專題演講[國際化與本土化] 。七月一日,參加香港文學節,發表論文[一枝紫荊伸向新世紀]。九月六日,赴芬蘭出席國際筆會大會,並遊聖彼得堡。十月九日,獲頒行政院新聞局「國際傳播獎章」。十月二十八日,重九日,七十大壽,在《聯合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、《中央日報》、《中華日報》、《自由時報》、《新聞報》、《聯合文學》月刊、《幼獅文藝》月刊、《明道文藝》月刊共發表十五首詩,一篇散文。九歌出版社出版詩集《五行無阻》、文集《日不落家》、評論集《藍墨水的下游》及鍾玲主編慶祝余氏七十生日詩文集專書《與永恆對壘》。洪範書店出版《余光中詩選第二:1982-1998》。《聯合文學》、《幼獅文藝》、《明道文藝���均有專輯祝賀余氏生日。中山大學文學院提前於十月二十三日慶生,舉辦「重九的午後-- 余光中作品研討暨詩歌發表會」,金聖華、黃國彬、鄭慧如均宣讀論文;夏菁、向明、鍾玲、陳義芝、胡燕清、王良和、汪其楣誦詩,殷正洋唱楊弦所譜余氏詩作之歌曲四首。十二月三十一日,散文《日不落家》獲頒《聯合報》「讀書人」本年最佳書獎。七十大壽發表新作及新書出版等活動,被台灣電視公司「人與書的對話」選為一九九八年[十大讀書新聞]之第六。


 

1928年 重九日生於南京。組籍福建永春,父余超英,母孫秀君。

1937年 抗日戰爭起,隨母逃難,流亡於蘇皖邊境。

1938年 隨母逃往上海,半年後乘船經香港抵安南,再經昆明、貴陽抵達 重慶,與父團聚。

1939年 因日機經常轟炸重慶,無法正常上課。

1940年 入四川江北悅來場南京青年會中學。

1945年 抗戰勝利,隨父母由四川回南京。

1947年 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,分別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學。因北方不寧,入金大外文系。

1949年 年初內戰轉劇,隨母自南京逃往上海,再去廈門,轉廈大外文系二年級下期。在廈門《星光》、《江聲》二報發表新詩及短評十餘篇。七月,隨父母遷香港,失學一年。

參考資料 自己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uric66 的頭像
    mauric66

    mauric66

    mauric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